在上一篇文章中《小宝宝学习用手过程是怎样的?》,介绍了宝宝各个时间段的用手过程,这篇来讲讲家长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引导。
触摸、抓握训练
新生儿的手是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状,他还不会抓住玩具,手的动作也只是将手放进嘴里吸吮,以后就是将手放在眼前细看,到3个月时可将两手握在一起放在眼前玩。此时,孩子的手还不能够主动张开。尽管如此,家长也要有意识地放一些带有细柄的玩具在他手中,像是拨浪鼓、塑料捏响的玩具等等。刚开始可先用玩具去轻轻地触碰孩子手的第一、第二指关节,让他感觉不同的物体。等孩子的手完全展开后,将玩具手柄放入孩子的手中,使之紧握再慢慢抽出。也可以等孩子抓住玩具后,大人再握住孩子的手,帮助其摇出声响,同时讲“摇一摇”,以引起婴儿视听的关注。

除了让孩子触摸和抓握玩具外,家长还可以把自己的拇指或者是食指放进孩子的手心,让孩子抓住。
也可以让孩子用手去触摸某些物体,像是在孩子吃奶时,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母亲乳房上或脸上,让孩子触摸。另外在抱着孩子的时候,可以在前方放一些玩具,让孩子去触摸,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早期的感知活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主动地抓握玩具。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选择带柄易于抓握并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像是摇棒、花铃棒、小摇铃等各种玩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装有珠子和小玲的玩具一定要结实,以防脱落后被孩子误食引起窒息。
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
三个月的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自己的双手,你会发现在孩子清醒啥的时候,经常在玩自己的双手,两手在眼前握着,手指乱动,手会抓脸抓衣服等,因此要在孩子睡着后用指甲刀轻轻剪去指甲,不让他抓伤自己的脸,另外,也不要用手套包裹住孩子的双手,因为孩子要用双手来学习本领。家长可以在孩子手能够到的地方吊一个小球,家长拿着孩子的手去拍吊着的球,使球前后晃动,引诱孩子再去拍它。孩子伸出手时,有时会因位置不对而经常拍不到吊球,但孩子练习多次后,他就会调整手的位置和伸出的长度,逐渐能拍到小球,这就是手眼协调的结果。

家长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以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孩子通过观察和使用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时,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孩子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另外,孩子可以通过手的操作,能够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手巧。
那简单介绍几个在家庭就能锻炼孩子“手巧”的小游戏
撕纸
家长可以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根据撕出的形状来称为面条、饼干等等。
穿珠子、纽扣
可以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线绳逐渐变细、变软。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等。
家长想要孩子“心灵”还是要好好培养下孩子的“手巧”,平时有意识地多利用一些常见的物品陪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促进认知系统的发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