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早教育儿知识:父母需要知道的中国式教养
早教育儿知识:父母需要知道的中国式教养
发布人:小马快跑早教育儿
发布时间:2022-05-19 15:07:39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

这是民间近年来流传的“古训”。

富养的女儿不贪小利,气质非凡;

生活的磨砺让穷养的儿子意志更坚强;

男孩子以后要走上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所以要穷养以励其志,否则大手大脚,纨绔子弟一个,如何上奉父母,下养妻儿!

富养的女孩,从小会被带着出入各种场合,增加阅世能力,等到花般年纪,再到尘世里艰难成长,便不易被各种浮华和虚荣所迷惑,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女孩,在纨绔子弟的糖衣炮弹下,很可能被花言巧语所击败。

富养的女孩,因为见识多,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

富养女,其实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的富足;

穷养男,更是一种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而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的男孩是长不大的。

还有人说:男生将来是要奋斗的,必须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

女孩是要嫁人的,必须培养她鉴别事物的眼光,别将来被人的一块蛋糕就给哄走了。

这是封建的错误性别观,是不适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须引以为戒。

这在《变形记》中有很多反面的例子,甚至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那么养育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呢?


说到底,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重要的不是物质,而在于精神。

而中国很多的家庭,都是把这句话落在了物质上,而忽视了精神上。抛去其外壳,这是否可以理解为“男孩只是一种工具,穷养是为了以后更好地赚钱,女孩只是一种商品,富养是为了以后找一个有钱有势的对象”,而忽略了养育的本质在于人,不在于钱。

无论是穷养,还是富养都不是育儿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是,让他们从小培养能够将钱、情感、价值、精神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

让孩子玩物丧志的,从来不是富裕本身;激励孩子砥砺前行的,也不是贫穷。无论男孩、女孩,都应一视同“人”,重在教养。


教养是扎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有约束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尊老爱幼的体现......

教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一个普通家庭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穷养、富养,不如给孩子教养。


什么是教养呢?

为女工人让路的列宁是有教养的;求学而不惊扰先生休息的杨时和游酢;体面接待客人的周作人;为母亲尝汤药的刘恒......

记得在网上有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坐地铁,中途一位阿姨领着小宝宝上了车,小男孩主动让了座,并在妈妈休息的时候,用手为妈妈垫着头。

评论里很多为这位小男孩点赞的,有网友说:“只要教得好,根本没有熊孩子。”

再想想日常地铁上看到的那些孩子,稍微小点的呢,各种跑各种哭闹,稍微大点的呢,高声喧哗,满口脏话,跟个“小社会人”一样。

也想想那些西装革履、人模人样,一张嘴却是满口脏话、毫无教养,不由感叹:现在很多人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教养。

文化与教养是两回事,当然文化高的普遍教养好,这不可否认。但还是存在有文化的人,但自私自利、毫无教养;也有的人没有太高的学历和文化,但很有分寸、很有教养。

教养,无关你的财富,无关你的外貌,只会显露在你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上。

在乡野村夫身上,你能找到他谨言慎行、憨厚淳朴的闪光点;在商贾豪绅身上,你也可能看到粗陋浅鄙、唯利是图的样子。

所谓教养,就是无论你的出身,你的财富,你的背景,你都可以选择做个更好、让别人更舒服的人。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部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浇灌,孩子才能长得枝繁叶茂,离阳光更近一点。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作品,孩子的教养,暴露了父母的格局。

父母的模样,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折射出的就是孩子以后的姿态。

你总不能一边要求优雅向阳,一边自己又活得遍地狼藉吧!

教育孩子的根本,是不断地提升自己。当你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足够闪亮,孩子自然追光而来。


教养,我们熟悉的《三字经》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教养,英文是“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生活方式、习惯等。

而在当今时代,教养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他是有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
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它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它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教会我们,男孩要意志坚定,女孩子要知书达理。穷养、富养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这里面参杂的因素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只关乎父母的言行,只关乎家风。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是流行说法,但不一定对。

富养并不意味着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多的应是精神层面,比如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有爱心,有同情心。

很多家长对孩子富养,但是却保护过度,导致孩子不懂得与别人相处。

好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拥有独立、健全得人格。

不要教育孩子“赚钱辛苦”,而是跟他分享工作的乐趣;

不要责备孩子“浪费、不知足”,而是告诉他,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不要逼迫孩子“体谅养家不易”,而是倾诉你为家长付出自豪和满足。

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好教养”和“好人格”,这才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最好的诠释。

在那之前,为人父母,还请以身作则。毕竟,父母的修养,决定孩子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