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过「温柔而坚定」这个词。
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不合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温柔而坚定”地拒绝或调整孩子的行为。
「温柔」,很好理解,就是和孩子好好说话,避免了老一辈父母打骂孩子的伤害;
「坚定」,就是绝不妥协,避免了新一代父母溺爱孩子的隐患。
这种教育方式比传统的批判式教育有很大进步,因此被很多追求科学养育的妈妈所选择。
真正温柔而坚定地对待孩子,既是让我们去看见孩子的需求,又让我们避免骄纵孩子,做界限清晰的父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对“温柔而坚定”的理解是不是真的正确?怎样才能做到温柔和坚定之间的平衡?
温柔比较容易解读,就是语气温和。
但坚定呢?是好难把握的,退一步就是骄纵,进一步又变强硬。
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别“坚定”和“强硬”的不同,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界限,孩子就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
另一方面,其实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陷阱,那就是容易看不到孩子的需求。
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极端,父母控制不住情绪,所有人都会变得不愉快,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
昨天,在饭店碰到两个双胞胎男孩,大人们都顾着聊天,两个孩子兴许觉得无聊,便开始在酒楼大堂跑来跑去。
刚开始,他们的妈妈温柔而坚定地提醒:
“不可以跑哦,很危险的!”
孩子们坐回座位上安静了好一会,大人们继续聊天,他们又跑走了,妈妈继续说:
“我数到三,你们都立马回到座位上乖乖坐好,不许再跑出去。”
孩子们回到座位上,看着聊天的大人们,百般无聊,于是拿起筷子开始敲打餐具,这个时候,他们的妈妈压低声音说:
“请安静,不能敲碗。”
在这个过程中,那位妈妈看似是做好了温柔而坚定,但她却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
并没有想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到处跑或者敲碗?他们的感受是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她一直在和孩子较量的是——在这里,不可以捣蛋。
至于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她没有去看,更没有想要去看。
“如果成人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孩子的需求,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烦躁、情绪低落等,这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同时,孩子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成人的拒绝而消失,孩子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自己。”
温柔而坚定是用来支持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
“支持而非控制,尊重而非放纵。”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那位妈妈给孩子准备玩具或者绘本,让孩子“有事可做”,或者她陪着孩子玩一些安静的游戏,也许孩子真正的需求就得到满足了。
温柔是连接,是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是不管我是否同意你要做的事情,但我依然愿意听你说话。
坚定不是固执己见、绝不退让,而是我知道你的需要,我愿意倾听你的需要,我愿意随时放下我原有的观念,不固执、不偏激,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当下的问题。
我们需要坚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什么是我们愿意做的,什么是我们不愿意的,心里要有数。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说说而已,表达一下他当下的那个情绪状态和想法,只要父母愿意听,不买他当时想要的玩具,不让他做想做的事,他也能够接受的,可是如果你紧张焦虑地批判他:
“不能买,你看看家里有多少玩具了?”
“有你这样的吗?父母挣钱容易吗?”
“都说了不能就是不能,不要再问了!”
情况可能立马就会变成两个人的对抗了,原本孩子只是一点点想做,你这么一说,他还非做不可了!
很多时候,对待孩子,我们可以不执着于规则,而是愿意根据当下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这也是一种灵活的“坚定”。
“当我对自己的行为和规定不确定时,孩子通常就能得到他想要的。而当我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很确定时,孩子通常反而不会百般乞求和耍赖,他就不再提了,就是这么简单。”
养育孩子,不是养育一台机器,所有事情都得定规则,所有规则都坚决不能改变,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父母所做的“坚定”,应该是一种灵动的坚定,看似没有规则,但一切都有规则可循,看似生活不规律,但一切都有节奏。
温柔而坚定,与其说是一种育儿方法,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可以跟孩子好好相处的智慧。
有智慧的父母,可以处理孩子的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