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爸爸带娃这件事
很多妈妈的脑门立马就浮现三个字:
不!靠!谱!
特别是疫情当前
爸爸终于可以360度贴身带娃一展身手了
然而爸爸带娃却是各种黑历史
于是在妈妈圈
常常会有这样的“流言蜚语”
“爸爸带娃?活着就行”
“各种翻车现场,满脸的求生欲”
“爸爸带娃,野得头皮发麻”
“话虽不多,句句砸锅”
对妈妈们来说
养娃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升级打怪
而爸爸们也同样会苦恼
“总是吐槽爸爸带娃,谁来给爸爸支支招?”
“工作太忙我也没办法,每天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
“宝宝就爱和妈妈玩,我能怎么办?”
……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曾写道:爸爸在身体、气质和思维上的特点,很容易被孩子当作心中的偶像。孩子也总从爸爸身上获得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爸爸,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好的不好的都影响巨大。
并且,爸爸作为一个异于妈妈的男性存在,对男孩来说,爸爸能让他找到角色认同;对于女孩来说,她们对异性的认识便是从爸爸开始的。
所以,对于孩子的性别社会化,爸爸这个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爸爸的角色还关系到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和人格的形成,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
美国专家在《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中明确了成功父亲的7个功能:
√ 和孩子的母亲培养积极的关系
√ 花时间陪伴孩子
√ 养育孩子
√ 适当地规训孩子
√ 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 保护和供养
√ 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既然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如此重要,为什么还会常常缺席孩子的成长呢?
赚钱养家的固定思维
虽然“男主外、女主内”已经被归结为传统思想了,但因为要生娃,大多数妈妈也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归到家庭中去,于是赚钱养家的重担,依然还是压在爸爸的肩膀上,而爸爸又因为工作忙碌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成长。
在第五季《奇葩说》中,辩手颜如晶就曾提到过,她爸爸有一次出国,想给女儿买礼物,但他不是打电话询问女儿想要什么,而是问了售货员,结果他带回来的礼物是佩奇和冰雪奇缘。
然而事实上,那时候的颜如晶已经不再是小姑娘,而是26岁的成年人了。
亲子之间,若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会酿成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也在爸爸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渊”,但无论如何,“工作忙碌”这种赚钱思维不应该成为爸爸“不带娃”的理由。
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美国特拉华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鲍勃·帕尔克维茨认为,男性可以在生理层面转变成为父亲,但并不容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父亲的角色。
一般来说,对于0-1岁的孩子,除了吃喝睡,剩下的恐怕就是哭闹了,而面对孩子哭闹,大多数新手爸爸常常会束手无措,完全没办法进入角色。
甚至有研究表明,当有妈妈在场的情况下,爸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选择依赖妈妈来搞定孩子的一切。
其实爸爸参与带娃,对孩子的语言、行为、社会、心理和认知等能力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总是想通过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来激发孩子的潜能发展,往往忽略了爸爸带娃这一“先天优势”。
因为相比于大多数妈妈来说,爸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更乐意带着孩子冒险,可能细心的妈妈们会舍不得孩子摔跤、受伤,但爸爸反而会更愿意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学会独自应对和解决问题。
虽然很多时候爸爸带娃的方式会让妈妈们欲哭无泪,但其实这都是爸爸带娃的独特方式。
有相关研究表明,97.2%的家长虽然都十分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在实际陪伴的过程中,他们并非全情投入,而是时常“开小差”,比如玩手机、与朋友聊天、处理工作上的事情……
带娃没有捷径,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亲密爸爸”,爸爸到底该如何高质量陪娃?
爸爸参与养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放下手机,走进孩子的世界,可以与孩子聊聊天、一起看看书,可以和孩子说说喜欢的卡通人物、分享故事心得感受等等。
只有当爸爸与孩子之间具有共同话题时,亲子之间才会更加亲密。
孩子天生爱玩,游戏是孩子独有的沟通方式。爸爸就算工作再忙,下班回家或是悠闲周末,都应该全身心陪伴,而不仅仅只是“陪着”而已。
爸爸可以与孩子玩玩小游戏,针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玩玩举高高、飞机抱、肩上骑马等游戏,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根据孩子的月龄控制好力度。
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玩一些冒险小游戏,比如拳击、摔跤、踢球等,激发孩子运动细胞的同时还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一个孩子取得的成就,20%来自后天的努力,80%则来自爸爸的引导。爸爸的存在,能丰富家庭的教育环境,而爸爸与孩子相伴的时光中,重要的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陪伴的质量。
努力工作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但缺失的爱和陪伴,是再多的钱都买不回来的。
“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位校长”
作为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
爸爸要用心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
别让父爱成为一种奢侈品
关注小马快跑官方网站,了解更多早教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