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意和我说说话呢?”
“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知道和父母沟通呢?”
“孩子怎么每天都闷声不吭的,喊他做点什么事连回应都不回应一声。”
“孩子这是怎么了,别的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自己家的孩子一回家什么都不和我们说,闷头就是回房间玩游戏。”
“这孩子,竟然瞒着我买了个游戏机!”
相信,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喜欢,不愿意和家人交流而烦恼,疑惑过。这让小编想起前几天在新浪博客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面妈妈诉苦,自己的孩子每次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连吃饭也是一直低着头,吃完了,碗筷一摔就回房间不知道在干什么。和他交谈也是回答“哦”“嗯”“知道了”“别烦我”几个简单的字眼了事。有事找他做,也总是抱以拒绝的态度。整天下来,和家长根本就没有什么沟通。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非常多,不管什么事情都不和家长沟通交流,不报喜也不报忧,只把事藏在自己心里。其实,造成这种闷声不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以及育儿方法的不正确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最简单的传达心情的方式。透过语言,我们可以获取到很多信息,如人的情绪、人的思想、人的需求。孩子在1岁之后,就可以分辨出大人的语气,并从中感受到大人们的情绪。
很多父母,明明是对孩子好,可是一出口就坏了事。
父母本意是想叫孩子快点来吃饭,饭要凉了,可是一出口就变成了:“怎么还不来吃饭!饭都要凉了,天天就知道打游戏打游戏!”
本来是想表扬一下孩子某件事做得很出色的,可是父母有时候想激励一下孩子,希望孩子能做的更好,变成了:“这次做好了,不代表下次也能做好,下次做好了才算真本事。”
看到孩子有困难解决不了,本来是想鼓励孩子去解决困难的,可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直接否定了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才学过的又忘了!”
命令、否定、问责的语气,带着“破坏性的沟通方式”,这只会让孩子越发的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沟通也越来越少,孩子的心门就会关的越紧。
另外一类父母,开始变“聪明”了,他们避开了负面的语气和说话方式,用说教的方式来对孩子加以管束。
平时孩子不怎么愿意说话,面也不想和父母见一次,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这个时候,一到饭点或者是孩子某天想和家长分享什么的时段,父母们就像是抓着了说话的契机,猛地向孩子灌输他们的那一套说辞。对着孩子就是一顿说教,就像是孩子身上有很多的不对,只有父母才是正确的。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内心。这种对话,表面上好像是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沟通”。
父母的这种“无效的沟通”“无效的陪伴”冷落了孩子不说,还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进一步的封闭了孩子的内心。其实不管面对什么事,父母都应该重视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停下手中的事情,听听孩子的心声,像一个朋友一样和他沟通。
能够好好说话,好好倾听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幸福感更强。
很多父母,缺乏育儿技巧,给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严,管教严,给孩子的条件苛刻。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责骂、挑剔、批评,很少有欣赏和鼓励。
过于严厉的教育,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双方彼此都不够信任,使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这次满分一百分,你考了99分,你好好想想你这一分是怎么丢的。”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爱越来越少,亲子关系也就越来越差。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很有可能是出于一种逃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