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囧妈》虽是喜剧,却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囧妈》虽是喜剧,却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发布人:小马快跑早教育儿
发布时间:2020-02-24 16:31:54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影响,许多春节档电影纷纷撤档,然而由徐峥导演的《囧妈》却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操作,即在线上平台免费播出,收获了网友的一波好评。
 
  徐峥的这部电影《囧妈》,讲的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子关系。
 
  电影里的“妈妈”,控制欲极强,喜欢干涉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什么时候生娃”,小到“申时排尿”、“一顿吃几块红烧肉”……总觉得眼前这个事业有成的儿子还是个小孩,各种喂食,各种高度关注。

 
  所以,当长大了的儿子与总以为儿子没长大的母亲同时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绿皮火车,不得不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共处五天六夜时,一趟鸡飞狗跳的“欢乐”之旅自然也就开始了。
 
  这部电影里妈妈和儿子的相处模式,生动形象地演示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
 
  一边是父母以爱的名义说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把子女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模糊了家人之间该有的边界感;另一边是子女不理解上一辈人的观念,总是自以为是地给长辈的行为做判断、下定义,导致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就如电影里,母亲孜孜不倦地问着儿子徐伊万要不要吃粥,徐伊万拒绝了多次,母亲仍是替他决定了吃。
 
  儿子终于怒了:“你既然已经决定了我要吃,为什么还要问我吃不吃呢?”
 
  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多么熟悉的剧情,跟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听不到我在说什么。”
 
  细细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你跟孩子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这个“看不见”与“听不见”。
 
  下班回家,孩子津津有味地跟你说着今天学校发生的事,你只会问一句:作业都做完了吗?
 
  孩子嚷嚷着叫你和他一起完成一个手工作品,你的回答是:你该去睡觉了。
 
  吃饭的时候,孩子跟你讨论自己今天看的一本书,你的心思却全在他的饭碗上:啥时候能把饭吃完?!
 
  你听不见孩子说的话,因为你觉得自己认为的才是最重要的,孩子说什么都并不重要。

 
  电影里,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徐峥扮演的儿子拿着电话办事情,他妈妈却在一旁不停地喂他吃小番茄,一直塞一直塞,儿子无奈之下,只好偷偷把妈妈一整盘小番茄一个个从火车窗的缝隙中扔出去。
 
  很多家长一直追着孩子喂饭,总觉得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不吃好,会影响身体发育的”、“看着他那么瘦,不多喂点怎么行”、“没吃饱怎么行”……
 
  因为吃饭的事情,或许很多妈妈已经冲孩子发过无数次火了,让孩子吃饭就如“打仗”一样艰难。
 
  其实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坚定地相信孩子“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吃多少”等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来决定的话,那我们就是在与孩子争夺本该属于他们的决定权。
 
  喂饭这件事,妈妈们都说:“我这都是为他好啊!我没错啊!”
 
  我们总是把“为你好”美化为爱,殊不知,在这种爱里生存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温暖。
 
  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如沐春风。爱的内核,不是“为你好”,而是“看见”与“尊重”。
 
  “为你好”式的爱,就像是给孩子播种的种子,当孩子长大了,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就像在电影里,母亲看不见儿子,那么儿子对母亲呢?很遗憾,也并没有更好一些。
 
  儿子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坐火车,坐飞机不是更方便更快吗?儿子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坚持去参加一个看起来像是骗钱的演出;儿子忽视妈妈为家庭的付出,忽视妈妈从文艺青年到家庭主妇的转变……
 
  喂饭这件事,妈妈们都说:“我这都是为他好啊!我没错啊!”
 
  我们总是把“为你好”美化为爱,殊不知,在这种爱里生存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温暖。
 
  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如沐春风。爱的内核,不是“为你好”,而是“看见”与“尊重”。
 
  “为你好”式的爱,就像是给孩子播种的种子,当孩子长大了,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就像在电影里,母亲看不见儿子,那么儿子对母亲呢?很遗憾,也并没有更好一些。
 
  儿子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坐火车,坐飞机不是更方便更快吗?儿子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要坚持去参加一个看起来像是骗钱的演出;儿子忽视妈妈为家庭的付出,忽视妈妈从文艺青年到家庭主妇的转变……
 
  这像是一种循环轮回的“魔咒”一样,当我们小时候不曾被“看见”,长大之后也很难真正“看见”别人。
 
  当这样的孩子成为父母之后,也会以同样“看不见”、“听不见”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婚姻或孩子。
 
  孩子站在你面前,你却听不到他在说什么,你把你认为最好的给了孩子,但是你却永远不知道,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说,父母总忍不住管得多是为爱使然,但必须弄明白的是:这种爱,到底是不是孩子需要的?是不是真的能对孩子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很容易就迷失在各种各样的“爱”中。
 
  爱,首先应该是“看见”。
 
  不仅要看见孩子的喜悦,也要看见孩子的难过和无助,看见孩子的梦想与努力,看见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看见孩子有且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
 
  “为你好”,是每个父母爱的出发点,但并不能因此来捆绑和控制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与其不断地向孩子强调“我想你怎么做”的期待,还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与思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