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早教,让你的孩子远离“熊孩子”
早教,让你的孩子远离“熊孩子”
发布人:小马快跑育儿早教
发布时间:2020-10-15 18:16:57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以下让人崩溃的场景:

安静的电影院里,熊孩子一边踹椅背一边大哭大闹;

高铁上熊孩子追逐嬉戏,喊叫声让车厢的人不得安宁;

熊孩子在餐厅淘气打闹,影响邻桌用餐……


当我们在抱怨熊孩子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说孩子对规则意识的缺乏而底层上的原因就是父母太过宠溺孩子,缺乏对孩子早教的意识。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从小不给孩子立规矩,长大后,社会一定会有人教他什么叫做规矩。

 

太早立规矩担心扼杀孩子天性,太晚担心影响性格发育。那什么时候立规矩最好?

 

2 ~6 岁是早教立规矩的关键期

 

2 岁以前,孩子还没有规则意识,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用急着给孩子立规矩。

 

2 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规则敏感期。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具备自主意识和初步判断能力,进入第一个独立期。这时候只要家长管教得当,孩子就会从「挑战规则」到「被提醒后愿意配合规则」,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规则」的过程,逐渐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

 

早教立规矩也是讲究有效期的。知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提出:6 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好规矩。3~4 岁的男孩跟家长闹,无非是在地上撒泼打滚但等到孩子13、 14 岁,他可以离家出走,可以跳楼自杀这类例子屡见不鲜。

 

早教立规矩的 2 大原则温柔且坚定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会给孩子立规矩啊,但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家长可以反思下,是否有遵守立规矩的 2 大原则——温柔且坚定。

温柔,是指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语气平和地给孩子说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时让他感受到爱意长期通过打骂育儿管教,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缺乏和自尊心

 

坚定,是指一旦制定好规矩,家长就不能随意妥协。比如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矩,每天只看 20 分钟动画片。但当 20 分钟结束,孩子还想再看,开始哭闹不休。家长在孩子哭了 10 分钟就妥协了。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他能够以哭闹来威胁家长,下次只会变本加厉,哭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

 

很多家长习惯用哄骗、威胁、打骂等方式来解决育儿问题,但这样只能暂时解决矛盾,可能下次孩子还会吵着买玩具,哭着要看动画片。早教立规矩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帮助他成长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但大部分家长,对早教立规矩这件事还是有很多疑问。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和孩子的规则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父母在给孩子早教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6点:

 

① 孩子小的时候,不怕他听不懂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②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昧的“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

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饭后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收纳好。即使后来在白宫,两个女儿也是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奥巴马夫妇认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女儿建立规则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她们知道,自己的意见会被考虑,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她们也不应该有。正是这种清晰一致而又“有弹性”的规则,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和规则,更好地养成好的习惯。

 

 早教时,建立的规矩并非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又是不必要的?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给孩子一个预热时间

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

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不想睡)。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睡)。”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

 

好情绪是早教时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的前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一副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的样子,那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

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

 

除了以上5点,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的错误多一份宽容。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会更顺利一些。